《俶真訓》,出自《淮南子》。「俶真訓」即說道之實的意思,是《淮南子》關於宇宙起源的訓文。
在《俶真訓》一文裡,作者認為,天地從開始到萬物形成分成三個階段,雖然與科學相違,但在當時卻有一定的進步意義。還認為,上古之人「返性於初,而遊心於虛」,所以,他們才會天然淳樸,沒有爭鬥不休。
本文選取《俶真訓》經典名言10句,附上譯文和點評,以饗讀者。
有始者,有未始有有始者,有未始有夫未始有有始者。
宇宙先起源於天地開闢的時候,
然後,才有未曾有開始的時候,
才有未曾有未曾有開始的時候。
點評:作者認為,從宇宙起源到萬物形成前,分為三個階段。第一階段,天地開闢;第二階段,萬物萌兆;第三階段,天地合氣。
視之不見其形,聽之不聞其聲,捫之不可得也,望之不可極也。
走近它,卻不見形體,
傾聽它,卻沒有聲音,
撫摸它,卻得不到它,
遠望它,卻沒有盡頭。
點評:作者認為,在萬物存在的宇宙之外,還有一個廣大的無物宇宙空間,且廣漠深遠,無邊無際。
包裹天地,陶冶萬物,大通混冥,深閎廣大,不可為外。
包裹整個天地,
化育生成萬物,
且與大道相通,
精深而又廣大,
不能確定邊界。
點評:作者認為,大道玄妙莫測,包裹天地,生養萬物,精深且廣大,永遠找不到它的邊界。
予能有無,而未能無無也。
我能達到有無之境,
不能達到無無之境。
點評:「予」即光曜,出自《莊子·知北遊》「光曜問乎無有曰:“夫子有乎?其無有乎?”」
光,雖然聽不見、摸不著,但是卻能看得到。所以,光曜說它達到了
有無之
境。然而,正因為能被看見,
光曜
才不能達到無無之境。
夫大塊載我以形,勞我以生,逸我以老,休我以死。
大自然,
用它的形體負載我。
用生存來讓我勞苦,
又用
年老使我安逸,
又用死亡使
我安息。
點評:不同於孔子的「不知生,焉知死。」莊子對生死問題有著深刻、獨到的見解。莊子重生、養生、貴生,且把個體生命的價值看得高於一切。他反對因功利之心而損害生命的種種行為。
正因為莊子重生、養生,他也積極地反思什麼是死亡?並認為,人在產生之前,無形無神。後來,在混沌狀態中才有了形體和精神。人死了,生命之氣便會消失,又迴歸到自然的懷抱中。
夢為鳥而飛於天,夢為魚而沒於淵。
夢中變成鳥,就會飛翔在天上,
夢中變成魚,就會沉沒深淵中。
點評:作者認為,人做夢時,夢見是鳥,就會飛到天上;夢見是魚,就會投入深淵。正如在夢中,不知是夢一樣。等夢醒來後,這個現實的世界是否還在夢中呢?
水向冬則凝而為冰,冰迎春則泮而為水。
水到了冬天,就會凝結成冰;
冰到了春天,就會消融為水。
點評:作者認為,就如同水到了冬天,會凝結成冰一樣。人的形體和精神,是由陰陽二氣凝結而成的。
夫魚相忘於江湖,人相忘於道術。
魚兒在江湖遨遊,就會互相忘記;
人在道術上有成,就會互相忘卻。
點評:在作者看來,古代的真人,立於天地的根本處,享受中和之氣而逍遙自在。他們不會參與俗事,讓外物使自己的天性受辱。
夫道有經紀條貫,得一之道,連千枝萬葉。
大道是有法度條理的,
若能得到大道的根本,
就能夠連線千枝萬葉。
點評:作者認為,若掌握大道之根本。那麼,諸事可理。尊貴的人可以用它下達指令,低下的人可以用它忘記卑賤,困惑的人也能用它解決很難的問題。
夫大寒至,霜雪降,然後知松柏之茂也。
等到嚴寒到來,霜雪降臨大地,
然後,才能知道松柏枝繁葉茂。
點評:在作者看來,聖人縱使遇到困境、危險、利害,也不會拋棄道德,就像嚴寒、霜雪降臨的大地上,松柏仍然鬱鬱蔥蔥的。
而且,聖人們用「道」作為釣竿,用「德」作為釣繩,用禮樂作為釣鉤,用仁義作為釣餌。再把它投到大江、大海之中。那麼,還有誰不情願歸屬呢?
淮南子全鑑
檢視