地球的“鐵石心腸”
http://12234589。blog。163。com/blog/static/132344363201212844758972/?suggestedreading&wumii
編輯:探礦者 來源於
嵇少丞老師
—構造地質學科普系列
今天給大家講講地球的"鐵石心腸”。
#FormatImgID_3#
地球與行星的肌體是石頭, 地質學家在大山深處找到石頭腸子(如圖所示),有的如大腸,有的如小腸,有的發白是白腸,有的顯紅為紅腸,還有花花腸子。扭過去彎過來,委婉纏綿,形態各異,萬般風情。岩層的扭曲也是不得已的,高壓(差應力)下不得不屈服,順其自然,隨著大流。就其年齡,有的20-30億年,最年輕也有幾千萬年,它們默默無聞,無怨無悔、靜臥深山,悠聆流水,與世無爭。“萬里長城今猶在,不見當年秦始皇”。石頭腸子今猶在,不見當年大恐龍。就當今石腸子的硬度,皆堅如磐石。可見,地球是"鐵石心腸”, 怪不得它打個噴嚏(強震),我們人類都會無比疼痛。
雖然現在“鐵石心腸”, 當初也曾 “溫柔隨和”、“柔情似水”。環境決定一切。
#FormatImgID_4#
其實,圖示的是常見一種地質形變現象。本來岩石中含有不同強度的成分層,在構造擠壓過程中,那些柔弱岩層與周邊岩石一起塑性變形,形成一系列極其不規則的褶皺,貌似動物的腸子。構造地質學形象地稱之為腸狀褶皺。據其特徵,地質學家可以估算有限應變,例如,地殼的縮短量。假想把那些石頭腸拉直、展開到變形前的長度,我們就可發現這些岩石經受的縮短量竟然高達百分之幾千,原來巨大的堅硬的山脈被壓短如此之多,地質作用如此神奇!
#FormatImgID_5#